top of page

《那一代的時光》前因後果

我們相信,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值得紀錄的小故事,這些小故事,都是家庭成員的集體回憶。是次活動,由心光學校的寫作班老師發起,希望透過與主流人士合作探訪長者,成就傷健共融以及長幼共融的目的。

《那一代的時光》,由來自心光盲人學校的學生,連同來自主流學校的學生組合成隊,一同前往老人院舍或長者中心探訪長者。每隊學生需幫一位長者紀錄生命中的故事,並寫出一篇最少1000字的文章。

《那一代的時光》訪問日紀錄 日期:12月26日 參與同學:11位心光同學、6位五育中學同學 受訪長者:5位獨居老人(由Happy Grannies協助聯絡)、5位安老院長者(來自土瓜灣和界限街的頤和園護老中心)

這是漫長的一天。我們的採訪活動由早上九點半開始,一行廿多人齊集在荔枝角公園,和五位獨居長者玩了一點熱身遊戲後,便進行分組採訪。我們把學生分成五組,每組都有心光和五育同學,讓他們合作一起採訪,我們曾經擔心,訪問會否出現很多dead air?學生會否過於被動?

最後,有點喜出望外,同學都顯得很有耐性,而且頗有記者本色,提問踴躍。有一個向來很內向、而且做事有欠投入的同學,全程認真地抄寫長者談話的重點,小本子上滿是密密麻麻的原子筆字,看在眼裡其實頗為感動。

機構Happy Grannies的創辦人及其職員,事前亦協助找了一批比較外向的老人家受訪,希望令雙方更易投入。原來老人家覺得接受訪問是「做義工」,而五育同學亦擔當了為失明學生領路的責任、心光同學又感到自己正在「協助」長者記錄故事,三方都在過程中尋獲特定價值。

訪問大概兩個小時完成,之後我們廿幾人一起在酒樓用膳,不論學生和長者都非常能吃,我們也樂見杯盤狼藉。

吃完午餐後與五位長者分別,然後再分成兩路人馬,分別到訪位於土瓜灣和界限街的護老中心。護老中心長者有些行動不便,有些較為內向,而且採訪的空間幾乎是圍坐在床邊,比較侷促,難度似乎比上午高。

下午的採訪時間同樣是兩小時,分組訪問完成後,我們全體同學在界限街的安老院集合,舉行了檢討會。會上我們請同學簡介自己訪問了的長者故事,當中不少笑料,例如有老人家激動地鼓勵同學要「搞革命」,改變社會,也有長者語重心長請同學務必要結婚生子,否則老來孤獨。也有同學懊惱表示,受訪長者惜字如金,俗語所謂把口撬唔開,他們需要旁敲側擊,發揮寫作班的訪問技巧。 大概採訪所花的力氣實在不少,同學眨眼之間,已把我們準備的三個大型pizza吃得一件不剩。檢討會上,我們多次向同學「溫馨提示」交稿日期,負責撰文的心光同學都顯得憂心忡忡,對這批中學生來說,平日作文只需寫六百字,但我們這次要求他們要寫一千字,實在不是易事呢。

視障學生採訪實錄

日期:2017年1月25日

之前大半個月,同學們都忙於應付考試,我們也不好意思催促他們交槁。但還是有不少同學在溫書溫得頭昏腦脹之時,仍然抽了半天時間重聽訪問錄音,並把訪問內容詳細抄寫下來。 上星期他們的校內考試紛紛完結,我們也陸續收到多份訪問文章。期間同學叫苦連天,有些因為受訪婆婆的說話帶鄉音,故此重聽訪問抄帶時,有不少字句需要反覆細聽,他們聲稱聽到「耳仔痛」。也有念初中的同學,未試過寫訪問稿之外,也從未寫過千字文(初中中文科一般只要求寫六百字),因此我在whatsapp群組裡收到不少「唉聲嘆氣」。 年紀最小的方昊唸中一,他父親是心光學校老師,所以他從小已跟心光寫作班的同學「玩大」,習慣飾演健視和視障者之間的「中間人」。我初接觸心光同學教寫作班時,還得多謝當時唸小學的方昊,常常在我的課上幫手帶動氣氛。 上星期我收到方昊的訊息,他才剛赴考完最後一科,就立即動筆寫稿。寫完後給我傳來一張寫滿密密麻麻字體的照片,問我920字行不行?他說這是他人生中,第一篇寫咁多字的文章。每次他寫完文,都會以「龜速」把文章用電腦打出來,聽聞這次方媽媽不忍,遂出手相助,最後也難了好幾天,終於把原稿紙上的文稿,打成為電子檔案了! 另外,讀心光同學的文章常叫我忍俊不禁的,就是他們的錯別字。由於點字是拼音系統,跟象形文字完全是兩套概念,所以視障同學會先用輸入法把點字打出來,然後「遷就」主流健視人士之需,再把點字變成我們讀開的文字。但在這個轉換過程中,同學需要在很多的同音字中,選擇出正確的文字(必須人腦操作,沒有自動化呢!)。聽起來非但不容易,而且我還覺得頗為複雜。 因此他們的文章中偶爾會出現一些出人意表的錯別字,但錯得很好笑,例如「書保(簿)費」、「電登(燈)膽」,但也有同學是出名的「零錯字」,例如陳諾兒。也有位同學楊恩華,他早幾年才由內地來港,但現已能說流利廣利東話,他寫文章更要點字轉簡體又轉繁體,我也實在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。 題外話是,由於有些低視力同學,自小只學習點字,因此他們雖仍有一點視力,卻不懂看「開眼字」。Anyway,如果日後大家在餐廳遇上視障人士,或可上前協助把餐牌或者食肆水牌上的餸菜,向他們念一次,讓他們也知道有乜好食夾大件! 距離我們這個活動的發佈會,尚餘半個月,我們會趕在農曆新年期間當人人收爐時,繼續開爐,希望把所有訪問文章「起貨」,再交由設計為我們這本小冊子整到「四四正正」。在此祝願所有backers新一年事事順利,平安愉快,並再次謝謝大家的慷慨支持,促成這個採訪寫作活動。

元宵分享會

日期:2017年2月11日

我們在中環借來一個小小的地方,舉行了一個發布會。那是星期六的午後,陽光灑滿一地,四位獨居長者和七個心光同學,前來相聚。但這個記者會,最後沒有一個記者出現。

我心底舒一口氣。

沒有記者的記者會,讓我們返回事情的原點,讓受訪的老人和訪問的學生,當回這件事的主角。臉上笑出了一朵花的文霞婆婆,捉住諾兒的手不願放,她鏗鏘地說:「我九十歲囉,但我身分證呢,寫我八十六歲,呵呵。」房間裏每個人,都情不自禁大聲拍掌,冷不防文霞婆婆再補一個V字手勢,對準相機問:「係咪影緊啦?」

Sam哥筆下的陳劍雲伯伯,是個會在重要場合穿西裝的人。訪問那天,他出動了西裝皮鞋和皮包,但此刻卻把恤衫換上了羽絨背心,他解釋由於記者會在周末的中環舉行,因此他想穿得年輕一點。兩年前的Sam哥,是鐵板一塊,但後來我愈發覺得,他其實感情飽滿,他煞有介事的說:「陳伯,我好唔捨得你。」

我不知道,一副武裝底下的陳伯,原來感情更深。他拿起咪,瞇起眼睛,說了這番話:「我很感動……過去的事情,其實我早把它收藏在心底深處,忽然之間,是你(訪問我),讓我的回憶再次湧現出來……好多謝你。」然後他合十手掌,向身旁比他小六十幾歲的Sam哥,深深地鞠躬;老花鏡片背後的眼睛,我看出了淚光。Sam哥應該沒看清,但他為陳伯寫的故事,即使是只得一個讀者的文章,大概也無減採訪的價值。

原文載於2017年3月19日《明報》星期日生活: http://news.mingpao.com/pns/dailynews/web_tc/article/20170319/s00005/1489859863765

全文另載於評台: https://goo.gl/pz09y1

Recent Posts
Archive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